精神病≠神经病 北屯有哪些治疗精神病的医院
北屯有哪些治疗精神病的医院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显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致残率高,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就医,患者可以在药物的辅助下,能勉强地生活、学习与工作。至于精神病医院的选择建议去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就诊。
精神病≠神经病
生活中,人们常常傻傻分不清楚“精神科”、“神经内科”或者“神经外科”,事实上,它们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主治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在一些医院里也叫做“精神心理科”或“临床心理科”,如此,公众也更易区分。
“精神病≠神经病”
“精神疾病”是指在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而“神经病”是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二者存在质的差别,不可混为一谈。
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等,会出现焦燥、忧虑、悲观等情绪。
抑郁症是大众最为熟知的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别小瞧它!睡眠障碍伤身又伤心。
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在全球发病率为27%,我国发病率为38.2%。患者的睡眠质量反映了疾病的转归、波动或恶化,是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睡眠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恢复,使患者精神轻松、愉快。但现代快生活“压力山大”,睡眠障碍正困扰着很多人。
理解关爱患者,但要有限度
一提到精神疾病,很多人都感到恐惧,陆林院长介绍说,实际上80%以上的精神疾病患者并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者,只要通过积极的治疗,一般都可以恢复。其治疗也并不复,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针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随访管理、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使患者回归社会。值得强调的是,公众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要理解患者却并非是无底线包容,特别是对于儿童精神病患者,陆林院长强调,家长在教养过程中,不要打骂和惩罚孩子,也不能一味迁就溺爱,要保持一定有原则的态度;要树立尊重患儿的意识,对其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敏感,争取及时主动满足。但不要过度代替包办,适当允许孩子自发地探索世界和环境,在可控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试错性的学习。
精神分裂症产后如何哺乳
母亲给婴儿的哺乳,不要狭义地理解成是给婴儿提供食物,而是也给婴儿提供免疫物质,导致婴儿在1.5岁以内很少生病,如果担心抗精神病药对婴儿“可能”的影响,而停止向婴儿提供预防疾病作用“肯定”的哺乳,是不是不划算呢?抗精神病药会对婴儿有什么影响?通常高效价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可能引起肌张力增强,导致婴儿吞咽困难,频繁溢奶;低效价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可能引起婴儿思睡,导致婴儿无力吸奶,这两种不良反应在婴儿身上的发生率约为1/10到1/20,怎么能因这1/10~1/20的非致命性不良反应而放弃给孩子提供免疫物质?我们的意见是:服抗精神病药的母亲应该给孩子哺乳,尤其是初乳的免疫物质对孩子尤为重要,如果不出现溢奶或影响吸奶的思睡,就继续哺乳下去。如果出现,就暂停哺乳,改用人工喂养,并由医生评价,母亲有无减药的可能性,如能减药,则减药后再试哺乳,看婴儿会不会再出现溢奶或影响吸奶的思睡,如不出现,就继续哺乳下去。如出现,就暂停哺乳,改用人工喂养,并由医生评价,有无进一步减药的可能性;如无再减药可能性,则只有人工喂养下去。您可能会说,早知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人工喂养,那就不致引起不良反应了。那您就丧失了给孩子哺初乳的机会,而且您不试,怎么能知道不能哺乳呢?那么,服抗精神病药的母亲哺乳,会不会影响婴儿将来的智力呢?目前尚无这方面证据,我们默认为无,如果您因为想象中的危险而不哺乳,是不是因虚而丢实呢?有没有哪种抗精神病药服用期间就是不能哺乳呢?有,那就是氯氮平,因为担心氯氮平会引起婴儿的粒细胞缺乏,尽管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担心,但粒细胞缺乏的致命性确实吓唬住了医生,不敢放手让病人去哺乳。母亲服药哺乳,此间出现不良反应(例如肌力不足),怀疑但不能确定是否为服用的抗精神病药所致。因为减药疾病复发的危险性大,可先不减服用的抗精神病药,而是将哺乳次数减少一半,减少的部分用辅食代替。把减少喂奶的量先拔出冷冻起来。1~2周内就能看出不良反应是否减轻。如不减轻,说明不是抗精神病药所致,继续全量哺乳,就诊儿科,寻找其他病因;如果减轻,说明是抗精神病药所致,则要么减少抗精神病药量,要么减少哺乳次数,加辅食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