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得了粟丘疹不要慌,药物治疗效果好

发布时间:2022-08-062941次浏览

摘要:本例患者为30岁男性,因1周前自行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导致全身性皮疹,伴随瘙痒,皮疹表现为红色密集的丘疹,呈米粒大小,边界清晰,无浸润感,挑破后可挤出角质物。经过检查,诊断为粟丘疹,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起到抗过敏、缓解瘙痒、修复皮肤的作用,服药2周后,粟丘疹消失,瘙痒缓解。

【基本信息】男、30岁

【疾病类型】粟丘疹

【就诊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8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予以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盐酸司他斯汀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抗过敏+硼酸氧化锌软膏缓解瘙痒,促进皮肤修复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天,2周后复查

【治疗效果】患者皮疹消退,瘙痒感消失,体格检查结果无异常

一、初次面诊

2022年8月的一天,我在门诊遇到了这位30岁的男性患者,他神志清晰,精神略显萎靡,暴露在外的皮肤上有明显的皮疹。通过问诊得知,在1周之前,患者因为吹冷风患上了感冒,因为家中有阿莫西林胶囊,便自行服用了,具体用法、剂量患者已记不清楚,只是在服药后没多久,腹部就出现了多个小丘疹,伴随明显的瘙痒感,逐渐蔓延至全身。一开始患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皮疹会自己消退,故当时未采取治疗措施,谁知1周之后皮疹依旧存在,瘙痒感也未缓解,现在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通过观察丘疹的性状,初步诊断为粟丘疹收入院进行下一步诊治。

二、治疗经过

因患者是在服用阿莫西林后出现的皮疹反应,可推断与药物过敏有关。体格检查显示患者全身皮肤都能见到红色密集的丘疹,呈米粒大小,边界清晰,无浸润感,挑破后可挤出角质物。无瘀点、瘀斑、血疱、脓疱等皮疹表现,皮肤温度正常,无发热,湿度、弹性略差。汗管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常有家族史,呈扁平样、淡黄色,无法挤出角质样内容物,遂排除该疾病;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表面光滑,呈浅褐色,可排除该疾病。结合患者症状和皮损表现,最终确诊为粟丘疹。粟丘疹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只是自愈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发作早期,皮损面积较小时,可采取人为挑破皮疹后消毒皮肤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此患者皮损表现已扩展到全身,不适合采用此方案,最后决定的治疗方案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药物作用促进粟丘疹的自我修复,予以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盐酸司他斯汀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抗过敏,硼酸氧化锌软膏缓解瘙痒,促进皮肤修复。同时我要告诉患者住院期间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致敏的食物。

图一:体格检查结果(红色密集的丘疹,呈米粒大小)

三、治疗效果

经过1天的住院治疗,患者精神尚可,自述皮肤瘙痒感的症状已缓解,通过体格检查,患者皮肤丘疹已逐渐好转。于是我告诉患者回家继续服药,2周后来院进行复查。

患者回家后自行服药2周,又来到门诊复诊,他神志清晰,精神尚可,暴露在外的皮肤已经看不到粟丘疹。患者自述回去后按照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并调整了饮食结构,饮食以清淡为主,忌口了辛辣刺激的食物,平时也很注意没有因为瘙痒抓伤皮肤,现在全身的皮肤都已经恢复正常。经体格检查后,发现患者全身皮肤的粟丘疹已经消退,未留下疤痕,瘙痒感也随之消失,患者已经痊愈。在嘱咐他以后不能再盲目使用阿莫西林后,同意他停止用药。

四、注意事项

为了患者的健康考虑,我在出院时为他拟定了一些注意事项,希望他遵守。

1.远离过敏原,此患者是因为药物过敏引发粟丘疹,经过此次病发,应将此药物加入过敏原并牢记,在以后的治疗中避开此药物。

2.调整饮食结构,饮食以清淡、低脂为主,忌辛辣刺激、肥腻之物,避免对皮损造成进一步的刺激。

3.遵循医嘱用药,定时定量服用,不可私自增加、减少药量,更不可自行停药。

4.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都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治。

五、个人感悟

粟丘疹是一种发生在体表的微小囊肿,与遗传基因、炎症反应、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病发时先是局部皮肤出现皮损,若不及时治疗,可扩散至全身皮肤,偶尔伴随瘙痒感。粟丘疹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自愈时间较长,且面部皮损影响美观、瘙痒感影响日常生活,所以还是建议患者在病发后尽快治疗。

此病例的患者从这次治疗经历中吸取了教训,生病后还是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应该自行盲目用药,并表示以后出现任何不适,会在病发时第一时间就医,不再心存侥幸一拖再拖,导致病情加重。

相关推荐

02:59
儿童眼睛周围长小颗粒怎么回事
一、脂肪粒的表现,可能与局部的眼周皮肤护理以及皮肤清洁有关,往往不太需要特别处理,一般只需做好局部皮肤的清洁和护理就可以了。二、眼周长痤疮、湿疹等相关的皮疹,还有一些小月龄孩子可能会有热疹,都可能表现为孩子眼周的颗粒。如果孩子长热疹,往往需要注意做好孩子眼周皮肤的护理。而如果孩子长湿疹,对于小月龄孩子来说,往往和母亲的饮食有关,对于一些大孩子,可能和自身激素水平、分泌有关。对于湿疹来说,往往和食物过敏相关,尤其针对小月龄孩子,一般需要注意做饮食的回避,包括眼周的一些局部皮肤护理。三、眼内的一些疾病,如有些孩子可能有散粒肿、麦粒肿等。四、还有可能是蚊虫叮咬的诱因导致的。
02:04
长脂肪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脂肪粒即白头粉刺,和皮脂溢出旺盛密切相关,是毛囊口角化后,皮脂排不出去,淤在里面,从而形成脂肪粒。毛囊口角化与青春期皮脂溢出比较旺盛有关,雄激素可以促使毛囊口出现角化,脂肪粒就是皮脂淤在里面形成的。脂肪粒有两种,一种是成熟的脂肪粒,是突出在皮肤表面,呈半球形,可以用针清、冷冻、激光的方法处理。还有一种是没有成熟的脂肪粒,藏在皮肤里。长脂肪粒的原因,和毛囊口过度角化有关,所以要进行溶解微粉刺,从而减轻脂肪粒的发生。
脸上有脂肪粒是什么原因
脂肪粒是美容上的一个俗称,一般是淡黄色的颗粒,在眼睛周围。一般脂肪粒主要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颗粒,约针头大小。脂肪粒的形成原因:1、经常食用油腻的食物或者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眼霜:长期经常食用油腻的食物,使用的化妆品过于油腻,使皮肤的分泌物变得更加粘稠,不利于排出,形成油脂堆积于毛孔中,形成脂肪粒。或者形成了一种像粉刺一样的东西。2、粟丘疹,为皮脂排除不畅,淤积在角质层下面,形成的像针尖一样大小的皮脂颗粒。3、脂肪代谢紊乱会在眼睑的周围,形成脂肪沉积。一般称为睑黄瘤。4、眼睑周围有时候会出现汗管瘤,汗管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它是局部汗管的一种发育畸形,在眼睑的皮肤上表现为增生和隆起,经常被认为是脂肪颗粒。
语音时长 01:42

2020-02-14

65981次收听

眼部脂肪粒的去除方法
脂肪粒,是美容上的一个俗称,一般为米黄色颗粒状丘疹,多在眼睛的周围。如果从医学角度讲,脂肪粒一般分为粟丘疹、睑黄瘤和汗管瘤三种。1、粟丘疹。大家通常说的脂肪粒实际上就是指它。一般表现为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的圆形的小颗粒,没有感觉,可以自行消退。如果不能消退的话,可以外用维A酸乳膏治疗,或者是到医院,用消毒针头轻轻的挑除。2、汗管瘤,一般是长在眼睛周围,扁平的,约绿豆粒大小的小颗粒,颜色为正常的皮色,长的部位比粟丘疹要深,不痛不痒,治疗一般选用激光或者是液氮冷冻的方法。3、睑黄瘤。有一部分的睑黄瘤与血脂增高是有关系的,这种睑黄瘤需要配合口服降血脂的药物。还有一种睑黄瘤血脂正常,可以到医院采用液氮冷冻或者激光的方法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2:04

2020-02-14

66960次收听

眼部脂肪粒该如何预防
通常说的脂肪粒实际上就是粟丘疹。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的关键。汗管瘤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睑黄瘤平时要养成清淡饮食习惯,不要吃含脂肪太多的食物。如果血脂高,要及时用药物控制血脂,能预防脂肪在眼睑部沉积而形成睑黄瘤。从医学角度讲,眼部脂肪粒一般分为粟丘疹、睑黄瘤和汗管瘤三种。不同类型,预防措施不同。一、粟丘疹:可采用温和去角质产品,使其新陈代谢能够正常进行。对于已经产生的粟丘疹,可使用含水杨酸产品或者外用维A酸乳膏治疗,或者到医院,用消毒针头轻轻挑除。二、汗管瘤:是一种汗管发育畸形。三、睑黄瘤:有一部分睑黄瘤与血脂增高有关系。
语音时长 01:39

2020-02-14

62419次收听

眼睛周围长脂肪粒怎么办
眼睛周围长脂肪小颗粒,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一般称为白色痤疮或者是粟丘疹。这种小疙瘩一般表现为针头至小米粒大小的,比较硬的小丘疹,顶端比较尖而且比较圆,上面也可以带一些非常薄的表皮。有的也可以有钙盐的沉积,像软骨一样比较硬。可以是正常的皮肤颜色,也可以呈现黄色或白色。粟丘疹多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周围等。粟丘疹是一种良性的、囊性的病变,一般没有什么自觉症状,通常对面部的影响也是比较小的,一般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想要去除的话,可以在局部消毒的前提下,用无菌针挑破小疙瘩,挑出里面的小颗粒即可。当然也可以采用高频电烧,或者二氧化碳激光的办法去除,去除之后一般没有明显的印记,效果非常好。
语音时长 01:44

2019-12-10

60959次收听

脂肪粒怎么去除
脂肪粒去除一般方法是用碘伏消毒后,用一次性针头把里面的白色脂肪粒挑出来就可以。另外可以局部麻醉后用二氧化碳激光,或者用电灼方法把脂肪粒直接去掉。脂肪粒是一种俗称。从医学角度讲,脂肪粒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粟丘疹,一种是汗管瘤。脂肪粒去除比较简单,挑出来之后,局部外用碘伏消毒液,百多邦乳膏,不见水,避免局部感染。
语音时长 01:03

2019-07-15

68663次收听

眼睛长脂肪粒怎么办
眼睛长脂肪粒想要治疗,首先可以用美容针给挑破,但是该方法有风险,可能会引起伤口感染从而引发了炎症。其次眼睛长脂肪粒说明油脂分泌较多,需要做好面部的清洁工作,否则就很容易会产生更多的脂肪粒。另外按摩方法是可以缓解眼部的血液循环不顺畅的症状,让肌肉有效运动,不让脂肪粒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