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下肢腿肿必须安放滤网(下腔静脉滤器)吗

发布时间:2018-06-2260512次浏览

下腔静脉滤器俗称网子,大多数患者不需要,安放要慎重,特别是永久性滤器,尽量少放,一定要考虑将来取出滤器的后果。 不论是否安放滤器,重点是抗凝和溶栓治疗。放置滤器后,抗凝和溶治疗不到位,危害更大。

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caval filtration)置入术的目的是阻拦和捕捉源于下肢的游离血栓,预防PE(PE)。然而我们在考虑置入滤器时,必须切记滤器不能预防下肢DVT,也不能提高药物治疗DVT的疗效。为此我们需要熟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指征和利弊。

1、腔静脉滤器的选择

早期使用的滤器为Mobin-Ubbin伞式滤器,目前广泛应用的滤器包括Greenfield滤器、Vena Tech滤器、Bird's-Nest滤器、Simon Nitinol滤器等,而以各种改良的Greenfield滤器应用最普遍。按使用方法,分为永久性滤器、临时性滤器和可回收性滤器。 永久性滤器置入体内后长期存放,由于滤器上无获取滤器的倒钩,无法取出。 实际上滤器置入久了,会出现很多并发症(移位、下腔静脉阻塞等),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目前少有医生放置永久滤器,安徽37岁女性安放永久滤器Trapese, 结果无法取出,患者极为无奈和痛苦。

临时性滤器用于短期置入,一般在10-15天后取出。可回收滤器可以不借助连接装置而自身稳定于下腔静脉,目前的“可回收”时间窗只能在滤器与静脉壁连接处完全上皮化后很短时间内才能实现,超过该时间后,可以按永久性滤器保留。

良好的滤器应具备以下特点:(1)滤过抓取血栓效率高、滤器的综合投影面积小(对血流阻力低);(2)容易释放;(3)生物相容性好;(4)弹性好,抗腐蚀性好;(5)致栓性小、无促凝血作用;(6)非铁磁性;(7)可回收性好;(8)维持腔静脉完全开放,置入后不再发生PE;(9)不损伤下腔静脉,不会移位。

不同的滤器有不同的置入途径,应按厂家要求的途径操作。除了鸟巢滤器(Bird's Nest IVC Filter)以外普通滤器只适合直径28mm以下的腔静脉。3%的病人下腔静脉大于28mm,但小于48mm,这时可选用鸟巢或双侧骼静脉同时置入滤器,虽然这种骼静脉双滤器技术有临床意义,但它的阻塞率比腔静脉内滤器要高。从操作技术及费用来看,鸟巢似乎更可取。建议给年轻人置入临时滤器,小儿不要置入永久滤器。

在肾静脉开口以上置入腔静脉滤器的指征包括(1)肾静脉内血栓;(2)下腔静脉血栓扩展超过肾静脉水平;(3)已置入滤器后出现肺动脉反复栓塞;(4)生殖静脉血栓病变引起肺栓塞。

如果已发生PE,不论有无抗凝治疗,均应置入滤器。静脉血栓形成性病变易累及股、腘静脉、髂静脉或下腔静脉, 此时25-77%的病人不能行抗凝治疗,主要因为抗凝导致一些有共存疾病的病人,如消化道溃疡、潜血试验阳性者、近期有手术病史(尤其是眼、脑及脊髓手术史)、血友病等,发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已患有PE、深静脉血栓性病变又不能抗凝治疗者是置入滤器的适应症。

创伤病人发生DVT的风险高,细菌感染性静脉炎症易导致PE,伴有下肢静脉栓塞的转移肿瘤或伴有PE者进行抗凝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很高,报告有25%发生出血或死亡。即使充分抗凝治疗也会有19%再次发生PE,报告41例此类病案,预防性置入滤器后无一例发生出血并发症,只有1例(2.4%)发生了致命性的PE。动物实验显示,被Greenfield过滤器过滤到的细菌栓子可经全身抗菌治疗杀灭,其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单纯下腔静脉结扎术。

2、禁忌症

局限于膝关节以下的DVT不需要置入滤器。对于年轻病人最好不置入滤器,至少不用永久性滤器。腔静脉滤器置入技术几乎没有绝对的禁忌症,检查病人出凝血功能是应用前的主要指标。如果采用颈静脉途径,术后病人半卧位,减低静脉中心压以帮助止血。需要做磁共振成像检查者,应选择非磁铁性滤器。

3、腔静脉滤器的疗效分析

仅有一份随机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下肢近段血栓2年和8年的效果,滤器预防PE的优势。因复发性的静脉血栓的升高所抵消,在死亡率方面无差异。有趣的是滤器不增加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几率。随机研究随访8年,发现腔静脉滤器减少PE的发生,但增加了DVT的发生率,对于生存无益处。导管溶栓时不置入滤器并未增加PE的发生危险。报告用导管溶栓治疗69例DVT病人,治疗时未植入预防性滤器, 平均随访2.1年(1-8年)无1例PE发生。报告24例前瞻性的非随机对照研究中,10例采用单纯导管溶栓治疗,另14例安置腔静脉临时滤器后采用导管溶栓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随访6-36个月,全部病人无PE发生。在导管溶栓过程中,不常规使用腔静脉滤器,因为溶栓时继发性PE 不常见。

滤器置放2年后DVT复发率明显的高于不置入滤器的病人,滤器置放无显著的生存优势。早期(12天内) 生存率高的优势在2年时消失。滤器可能防止2-4%的症状性PE,不足2%的致命性PE;有研究提示滤器的保护作用并不优于抗凝本身。滤器本身不能抑制血栓的进一步增长,置入滤器病人需要长期抗凝。多数回顾性的报告指出置入滤器时 DVT的严重程度导致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的高低。上腔静脉滤器的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几乎无证据支持滤器降低PE引起的死亡率,尽管多数人普遍认为如此。滤器的初始目的是预防PE。如果置入滤器的病人出现复发性PE,需要判断病人是否抗凝治疗足够;如果病人不能抗凝需要评估PE的来源。滤器置放后出现PE,但是无下肢DVT,需要考虑血栓的其他来源。不能抗凝的病人在肾静脉上方置入滤器可以预防来源于肾脏静脉或生殖静脉的栓子,上腔静脉置入滤器可以预防来源于上肢静脉的DVT。 滤器的血栓柱塞可能是捕获许多原位生长的血栓。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如无禁忌,需要抗凝、溶栓。抬高下肢和穿戴弹力袜有效。滤器置放后腔静脉或髂股静脉的血栓会引起动脉缺血。这多发生在高凝状态病人。复发性DVT和继发的症状性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滤器置入术的并发症。

相关推荐

深静脉血栓好发部位及危害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是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血管疾病。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也可见于盆腔和腹腔,上肢少见。但随着锁骨下静脉穿刺和置管操作的增多,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血栓形成以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的诊断和处理,可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少数患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语音时长 01:15

2019-12-04

53367次收听

01:50
深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及危害
深静脉血栓好发于下肢,容易出现残疾、肺栓塞、猝死等后遗症。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血栓形成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就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还可能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语音时长 01:11

2018-09-30

6293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语音时长 01:53

2018-09-30

5915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防止因剧烈运动血栓脱落而引起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10天至2周;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适量床活动,尤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可以穿医用弹力袜。
语音时长 01:40

2018-09-30

57084次收听

01:36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02:20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02:07
深静脉血栓如何护理
为防止因剧烈运动血栓脱落而引起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10天至2周;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适量床活动,尤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可以穿医用弹力袜。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形成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要素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困难的抉择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血栓形成机制,早在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曾指出:包括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这三种因素在妊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孕妇成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其风险为非孕期的5~6倍。有部分孕妇,存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表现为深静脉血栓、腹水、水钠潴留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左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在妊娠患者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发病基础,而妊娠仅仅是血栓的诱因。某些妇女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遗传性的血栓形成倾向疾病包括Ⅴ因子莱顿(Leiden)突变、前凝血酶G20210A突变、甲基化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变异、抗凝血酶缺乏、C蛋白和S蛋白缺陷等。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也称获得性易栓症)主要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合并或不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术后要防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全身静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