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生活中的儿童颅咽管瘤治疗详述

发布时间:2018-04-2458023次浏览

小张和小王结婚3年,恩爱有加,渐渐怀了孩子,足月妊娠,顺产出一个漂亮可爱的男婴,取名叫跃跃。两口子甭提多乐呵了,一心扑在孩子的养育上。可是,随着跃跃的逐渐长大,两口子越来越发现,孩子的个子比同龄孩子要小,反应也较慢,性情内向,不爱说话。

小两口以为是孩子发育的个体差异,没当回事。等到6岁那年,孩子常说头痛,眼睛看东西不太清楚。这下,小两口害怕了,就近找了家医院,医生开具了头颅CT(也叫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结果显示颅内有个阴影,建议他们尽快带孩子到省城大医院去诊查治疗。

小张和小王惊呆了,立即带孩子到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贺晓生教授那里就诊。贺教授详细了解了小跃跃的症状,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跃跃个子矮小,反应迟钝,寡言少语,头颅较大,孩子向前方注视时两眼侧方余光所能看到的范围比正常小。贺教授看了跃跃的头颅CT片,发现孩子颅内垂体与两侧视神经之间长了个东西,遂建议孩子父母带跃跃去进一步做头颅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贺教授看了MRI结果片子,下了诊断。孩子脑子里长了个东西,是一种先天性肿瘤,叫“颅咽管瘤”;此瘤虽属良性,但影响孩子的发育和视力,必须早期手术治疗。

头颅MRI检查

跃跃的爸爸妈妈,如遇青天霹雳,欲哭无泪,竟不承认这样残酷的现实发生在无辜的小跃跃身上,孩子以后咋办呀?万般的后悔对孩子的异常表现疏于重视,耽误了治疗。甚至相互埋怨,争执不休。

贺教授极力安慰着悲痛无奈的小两口,耐心说明了儿童颅咽管瘤的发病情况,如何治疗,治疗效果,以及可能的后期问题。看着贺教授中肯和权威的解释,跃跃的父母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遵从教授的建议,带孩子住院接受手术治疗。

对于颅咽管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跃跃的父母实难理解。贺教授又给予了深入解释。

颅咽管瘤——儿童常见的颅内良性先天性肿瘤

颅咽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据资料统计,我国人群中颅咽管瘤的发病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7%~6.5%;其中,70%颅咽管瘤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

颅咽管瘤为胚胎残余组织肿瘤,起源于原始颅咽管残存鳞状上皮细胞。肿瘤为良性。瘤体生长缓慢,孩子的异常不太明显,很难被家长发现,部分患者就诊时瘤体已相当大。这种瘤子多为囊性,部分为实体性,或囊性与实体相混合。头颅CT及MRI是目前明确颅咽管瘤诊断的最基本影像学资料,经济花销也不过千元。瘤体与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脑组织比邻,随瘤体生长增大,这些结构逐渐受压,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当瘤体压迫垂体时可造成内分泌异常;压迫视神经时,导致视力、视野改变;压迫额叶和颞叶脑组织时出现智力、性格障碍,甚至诱发癫痫;堵塞第三脑室时引起脑积水,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咽管瘤发生在鞍区垂体柄上,周围有双侧视神经、双侧颈内动脉、视交叉、终板,瘤体发展增大可压迫损伤这些结构。

儿童颅咽管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儿童颅咽管瘤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发育异常,视力下降;但由于孩子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描述能力有限,极易被家长忽视。颅咽管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治疗效果极为关键。尽管现代医学科学高度发展,通过CT和MRI几乎可明确诊断, 但父母对孩子的密切观察,仍不失为儿童颅咽管瘤早期发现的关键。

孩子表现出以下征兆,家长、亲属和其他监护人应予以高度重视:

兆1:身体和智力发育异常

在儿童颅咽管瘤中,2/3患者早起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比如:多饮、多尿、智力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向心性肥胖(即脊背浑圆敦实、腹部脂肪堆积),也有骨瘦如柴者。如果是男性青少年发病,性器官可不发育,第二性征缺乏或不明显。贺教授说:“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异常,无管怎样都得引起家长、亲属和幼儿园或学校老师的注意。及早带孩子到医院神经外科或小儿科就诊,常会早期发现颅咽管瘤的可能存在”。贺教授的话,既是建议,更是告诫。

A:个子矮小;B:体质消瘦;C:向心性肥胖

征兆2:视力、视野改变

儿童颅咽管瘤中,以视力视野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并不少见,约占颅咽管瘤的60%~80%。由于肿瘤大小、形状、生长方向不同,对视觉通路压迫部位也就有别,临床表现各异。详细的视力和视野检查,可以推测颅内病变的可能。视觉通路最常受颅咽管瘤压迫和损伤的,是两侧视神经和两侧视神经的连接部位(也称视交叉),表现为双颞侧(两眼外侧)盲区增大,故又称颞侧偏盲。一侧或双侧视神经受压逐渐加重,可造成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甚或完全失明。婴幼儿常难以叙述视力和野情况,加之对医生检查不予合作,其异常表现和体征多难被发现。

贺教授说:因为孩子视力减退,许多家长常常带孩子去眼科检查。由于家长或少数非专科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没有考虑到颅咽管瘤的可能,常使本能早期诊治的问题,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征兆3:颅内压增高

脑内充满着清亮无色透明的液体,叫做脑脊液,起缓冲震动保护脑子不受影响的作用。脑脊液不断产生,沿着自然通路,进入脑池系统,而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被吸收掉。脑脊液产生和吸收,维持动态平衡。颅咽管瘤可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室扩张,颅内压增高,临床称作脑积水,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减退等。部分患儿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对婴幼儿,由于其颅骨较薄,骨缝尚未毕合,可出现颅缝裂开,头颅增大。严重时,孩子出现意识障碍,表情淡漠或嗜睡,少数可进入昏迷状态。

 儿童颅咽管瘤治疗

贺晓生教授说,“一般而言,除少数发现较早、体积较小、无明显症状的颅咽管瘤患儿,可接受观察或非手术放射治疗外,对于该病的治疗,手术是目前的首选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保证患儿生命和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型医院都具备有条件良好的神经外科,技术和设备不断趋于精密,微创神经外科的理念和技术也不断普及和深入。由于颅咽管瘤切除术所涉及的区域密布着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等结构,这就使得对患儿颅咽管瘤的治疗策略的采取、手术方式的选择、关键操作的把握,以及治疗预后的评估原则,成为小儿颅脑神经外科的难点。因此,家长在给患儿选择就诊医院时一定要谨慎,选择正规大型医院治疗。

一、 针对肿瘤的微创显微外科手术

利用手术显微镜、神经内窥镜,直接针对瘤体进行切除手术。根据颅咽管瘤的位置、大小、形态,选择最优的手术方式和进路,是很有讲究的。

小悦悦的瘤体较大,体积为3cm×4cm×5cm,其中囊性成分占居三分之二。贺教授选择了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手术那天,悦悦被送入手术室,躺在手术床上,哭着闹着找妈妈;护士阿姨一边哄着悦悦不要害怕,一边给他扎针输上了液。只见麻醉医生麻利地往孩子输的液体里加了一支药,小悦悦渐渐不闹了,睡着了。麻醉大夫迅速通过小悦悦嘴巴在他的气管里插入了一根柔软而有弹性的管子,管子的外口连接麻醉机,由麻醉机连续地吹出氧气经这条管子送向悦悦的气道和肺里,维持小悦悦在术中的氧气需要。整个手术过程中,小悦悦感觉不到任何不适,会安静的接受手术。可以说,没有麻醉医生,手术是不可能进行的。

贺教授在手术室奶白色的观片灯前,仔细分析了孩子颅内瘤子的位置、大小、形态,用黑色的记号笔,在孩子的头上画了一条弧线,也就手术切口线。沿着这条线,分层切开头皮,露出颅盖骨。不合适的手术切口,不利于术中对瘤子的显露和切除。

在头皮翻开暴露颅盖骨后,接下来就是要切开颅骨了。坚硬的颅骨是如何打开的?只见贺教授手持开颅钻,先在颅盖骨上钻出数枚洞孔,直径约1.5cm,而后用叫做“铣刀”的设备,将孔与孔之间相连锯开,形成了一块骨板被整体揭了下来。

这时青白色硬脑膜显露了出来。硬脑膜是覆盖脑子表面的一层膜,就像衣服一样保护这脑子。切开这层衣服,脑子清晰可见,就像去了壳的核桃一样。

 剥衣见脑

颅咽管瘤在脑子的底部,需要牵开抬起脑叶才能显露瘤体,便于切除。脑子对人是重要的,所以需要轻牵细抬。只见贺教授,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带有尾线的脑面片,盖在脑表面上,用称作“自动牵开器”的装置,将脑子的额叶和颞叶之间,轻柔的分开。沿着这个裂隙,向脑底探查寻找瘤体。这个过程有相当风险,牵拉过度,有可能造成术后脑肿胀,由此引起患儿昏迷甚至死亡;脑底有重要的大血管(颈内动脉及分支)、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以及内分泌腺组织(垂体)(图10),在显露时,稍加疏忽,即会酿成术中大出血,重者患儿休克死亡,或是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眼睑上抬不能,瞳孔散大,眼球运动困难,甚或视力减退。

显示手术中需予保护的神经、血管和垂体腺

显微镜下,贺教授全神贯注,极为小心的分离瘤子周围正常的脑组织、血管和数根颅神经,最大程度的显露肿瘤。手术室内,只听见麻醉机、监护仪有规则的监测提示音。 贺教授左手拿着吸引器,将手术区内脑脊液(脑子表面和内部储存的状似自来水一样的液体,作用是起缓冲作用,以使脑子在受外力影响时不出现明显的的震动和移位,旨在保护脑子)、渗血,予以清除,从而保证手术在清晰的区域中进行;右手把持着双极电凝器,灼烧瘤体表面的血管,阻断肿瘤的血液来源,同时还可使瘤体缩小。由于瘤体较大,不能“一锅端出”,只可电凝烧灼一块,切除一块;再烧灼,再切除。这就是所谓的“分块切除”原则,使瘤体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摘除。

瘤子切完了,剩下的操作就是对手术野彻底止血。除了使用双极电凝器止血外,还需使用外用止血材料,以保证止血的可靠。止血不彻底,手术区有血块形成并积聚变大,造成继发性颅内压增高,会带来致命危险。多数情况下,患儿术后会慢慢麻醉苏醒。但极少比例的孩子,尽管术后已苏醒,也会因为术中止血不彻底,颅内再次出现血肿块,患儿会因此再度昏迷;如不及时发现,错过再次开颅清除血肿块的时机,则殃及生命。手术用的止血材料,都是可以逐渐溶解被机体最终吸收的,有的叫“明胶海绵”,也有“止血纱”,再有“止血纤丝”,还有粉状止血材料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手术中所用的脑棉片,必须全部取出,一旦遗留在脑内,可造成颅内感染,重者患儿持续发热,昏迷,甚至死亡。好在手术使用的脑面片,都带有蓝色或黑色尾线,作为标示,易于取出。

显微镜下,贺教授双手操作,配合有序,有如在拆一枚定时炸弹,时而屏住呼吸,以免呼吸动作引起双手微颤而累及神经、血管和脑组织。

细心、谨慎、缓慢操作,熟悉解剖结构,是主刀医生完成此类手术的关键品格。

肿瘤终于取下来了,教授撤掉显微镜,开始分层缝合,称作“关颅”。缝合不严密,可导致伤口愈合不良,颅内的脑脊液经手术切口外溢,称“脑脊液漏”,常常需要再次缝合。

手术完毕,包扎头颅伤口。麻醉师停止继续追加麻醉药物,患儿也就逐渐清醒。一睁开眼,小悦悦就不配合了,哭闹不止。医护人员忙着哄孩子,生怕悦悦的哭闹,使他的血压升高,原本止好血的手术区域再次出血。麻醉医生赶紧给悦悦用了支镇静药。孩子不闹了,轻柔地被移至神经外科ICU,就是强化护理病房,在那里悦悦会得到最完善的观察、监测和护理。开颅手术后,最关键的是手术后24小时,在ICU,患儿稍有异常变化,医护人员就会发现,及时纠正异常。

术后,悦悦的父母急切地问贺教授:“手术顺利吗?”。贺教授耐心的解释说:“手术顺利,但不是说手术顺利就万事大吉了,还要看孩子的术后反应,关键是术后24小时”。

是啊,揪心的手术完了,可悦悦父母的心仍然是悬着的。

无论囊性、实体性,或是囊性实体性混合瘤体,均可开颅切除瘤体;在肿瘤分离和切除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是防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关键环节。通常,开颅手术,瘤体切除的越彻底,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或后遗症的可能性就较大。因此,肿瘤切除与功能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医师的经验。

对于囊性成分较大的颅咽管瘤,为了减少手术风险,可经颅钻孔,穿刺肿瘤囊腔并留置引流管以向颅外引流囊液,减少腔内液体,缩小瘤体大小,缓解肿瘤对周边的压迫作用,以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对于因肿瘤引起严重内分泌障碍,造成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体质衰弱,难以接受开颅手术的患儿,选择这种囊腔穿刺置管引流囊液手术,更为安全有效。在神经导航技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技术的辅助下,囊腔穿刺抽吸和置管引流,将会更为简便和精准。

考虑到颅咽管瘤的复发可能,穿刺肿瘤囊腔并留置引流管,该管另一端外接一枚拱顶型储液囊,整个装置埋置于头皮皮下;以后如患儿再出现症状,并经CT或MRI证实复发,可多次经头皮穿刺储液囊,抽出复发的囊液。临床上采用囊腔引流装置(如Ommaya囊),可定期多次经头皮可穿刺储液囊背面抽吸颅咽管瘤腔内囊液,可缓解症状,风险较小。

囊性颅咽管瘤穿刺置管引流

主要生长于鞍内或蝶窦内的颅咽管瘤,多压迫垂体,产生垂体内分泌功能障碍。此类颅咽管瘤,如头颅CT冠状位扫描显示蝶窦发育良好,可采取经口腔(或鼻腔)-蝶窦入路方式切除,和开颅手术相比,风险较小。防止术后脑脊液鼻漏,是该手术的关键点。

经口腔-蝶窦手术切除颅咽管瘤

二、姑息性治疗

对于少数体质极差,视力迅速减退或失明患儿,或是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患儿,如CT

或 MRI证实为颅咽管瘤伴发脑积水时,为尽快缓解症状,挽救生命和视力,可紧急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将脑室内积聚的水(即脑脊液),经过埋置于体表皮下的脑脊液分流系统,转流至腹腔。在腹腔,脑脊液源源不断的来,源源不断的被吸收掉。术后颅内压得到控制,症状可获缓解,也为下一步治疗创造了积极准备的机会。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颅咽管瘤伴发脑积水

三、 颅咽管瘤手术风险

跃跃的手术成功了吗?手术以后孩子就正常了吗?跃跃的妈妈忐忑地问道。贺教授再一次

耐心的解释:当然,任何手术都有风险,甚至死亡;开颅手术风险较大于经蝶窦手术。现代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使得颅咽管瘤的手术死亡率,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已降为很低。手术后较为常见的问题,也称并发症,有如下报道:1.视力障碍无改善或加重;2.动眼神经损伤,患儿可出现眼球运动困难,如上抬眼睑无力;内分泌异常,多系视丘下部和垂体损伤,表现为多饮多尿,体温失调;3. 肿瘤复发;4.脑脊液鼻漏,表现为有清亮湿咸的脑脊液,经鼻流出,多见于经蝶手术造成鞍隔破裂,导致脑脊液外漏,严重者需二次手术修补;否则,脑脊液鼻漏迁延不愈,会造成逆行性颅内感染,重者死亡。因此,手术的精密实施,术后的观察细心,贯穿了对颅咽管瘤的治疗始终。

四、 非手术治疗

小悦悦住院后顺利接受了颅咽管瘤切除手术。病理结果显示为颅咽管瘤。对下一步还需要什么治疗,跃跃的父母急切想知道。

贺教授说道:通常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颅咽管瘤,但瘤体较小,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患儿;或是手术以后为防止肿瘤复发,都应该密切观察并接受非手术治疗,目的是对症治疗和防止复发。针对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治疗。放射线照射肿瘤(或术后肿瘤残余区域),对颅咽管瘤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遏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杜绝瘤体的复发和增长。放疗次数过多,或剂量过大,也可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如放射性脑坏死、内分泌功能低下等。应在放疗科医生的建议下审慎决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伽马刀治疗,就是一种精准的放射治疗。“伽玛刀”,指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名为“刀”,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手术刀。它是将球形分布的201个钴60放射源,集中照射靶目标(即肿瘤),产生高能量杀伤作用,而不致周围正常脑组织受到辐射影响。放射剂量和定位是根据CT或MRI对瘤体的显示和计算完成的。局麻操作,不开刀,无创伤。

术中直接在肿瘤囊腔内置入放射性同位素(如131I),或经Ommaya储液囊向瘤腔内注入,行肿瘤的内照射,也是一种可选用的放疗方法。

相关推荐

肿瘤穿刺后会不会扩散
肿瘤穿刺后导致肿瘤扩散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临床上设计穿刺针,都会把设计成套管针,也就是在穿刺针外面会有一个套管,在穿刺时会先把套管刺入肿瘤,然后再用穿刺针通过套管来穿取肿瘤组织,这些操作都是在套管内完成的,肿瘤组织是不会接触到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肿瘤穿刺带来这种扩散的风险与给病人带来的益处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常只有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才能进行病理检查,相对于手术来说,穿刺活检对人体伤害较小。
语音时长 01:54

2021-12-30

75240次收听

03:06
第一次化疗要住院几天
第一次化疗要住院几天,是由方案决定的。有的化疗不需要住院,如口服希罗达,口服药带回家吃就行。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这些药化疗,一天打完就可以回家。还有很多就在门诊化疗,当天输上液,两三个小时、四五个小时,输到下午就没事就可回家。如果是大剂量的化疗,含有顺铂的,恶心、呕吐比较重的化疗,有的需要水化的,可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如骨髓毒性、血氧特别低,会让患者多住几天,有时候要住半个月才出院。即使方案相同,老年人和年轻人做化疗,反应也不一样。老年人可能需要在医院多住几天,年轻人可能没多大的问题就回家了。所以第一次化疗要住多少天,是由方案和个人的基本状况决定的。
02:47
免疫组化Ki67多少正常
正常人的人体组织,免疫组化ki67的数值大概在3%以下。如果是良性肿瘤,ki67的数值可以在5%~10%之间。大部分的恶性肿瘤Ki67数值一般大于10%。恶性程度越高的病人,Ki67的数值阳性率也越高。所以ki67是判断恶性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越高表明恶性肿瘤程度越高,预后越差,意味着同样的病理分期,患者的生存期越短。临床上免疫组化ki67常用于指导如何治疗肿瘤,如淋巴瘤,如果Ki67值在30%以下,说明惰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好;Ki67值在30%~80%之间,说明是侵袭性的淋巴瘤;Ki67高于80%,说明恶性程度极高,需要进行更积极的治疗。
右肩胛骨高密度影是不是肿瘤
右侧肩胛骨的高密度影,说明这个地方是有一定的骨质,或者是相应结构的一种密度改变的。但是也可能是一种占位性的病变,但是暂时不好确定其具体的性质,可能肿瘤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医院的就诊,结合一些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比如增强CT或者核磁,看看这个右侧肩胛骨的高密度影是属于什么性质,假设是早期的肿瘤,一般可能进行一下手术的切除。但是有一些病人由于可能原因是慢性劳损所导致的,出现了局部的骨质的反复的炎症,由于反复的劳损出现的损伤,可以采取一些非甾体的消炎镇痛药,包括热敷、烤电,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康复的功能锻炼,缓解临床症状。当然高密度影的,也可能是骨质的增生硬化,局部的滑囊硬化所致的,甚至一些骨折愈合后所造成的骨密度的影,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大多不必恐慌,在医生去追问患者既往的一些病史,进行一些相应的辅助检查的一些佐证,去判断高密度影的最大可能性,对于考虑可能是不太良好的肿瘤类型的,可能要去结合相应肿瘤科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语音时长 01:47

2021-07-09

89558次收听

02:03
肿瘤患者术后如何预防复发
提高身体免疫力、合理饮食、作息规律、保持心情愉悦、服用提高自身免疫力的药物、遵医嘱定期复查。一、提高身体免疫力,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平时多吃一些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的食物,如排骨汤、鸡汤、新鲜水果和蔬菜等。二、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三、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懂得释放压力。四、服用一些药物提高自身免疫,如16.2人参皂苷Rh2等,能帮助加快术后恢复,让患者拥有一个好身体,从而能更好的对抗肿瘤。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
怎么对待放疗的并发症
放疗的副作用虽然轻、小,但是有的部位的肿瘤和正常组织紧密的黏连在一起。实际上有的正常组织和肿瘤根本就避不开,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放疗后产生的并发症。肿瘤治疗的最大并发症是肿瘤不能控制,肿瘤不能控制或者复发或者未控,病人就得死亡。所以对待并发症的时候要和外科大夫学习。外科大夫开刀要内科大夫帮忙,心脏、呼吸、急救还有麻醉,这么多科围绕外科转,所以放疗医生在对某些肿瘤,像胰腺癌,它胰头侵犯了十二指肠,这个时候它的最大并发症是把剂量提高,把肿瘤摧毁掉,十二指肠可能带来损伤,这十二指肠的损伤对于外科而言,它是个简单问题,做个改道,旷职就可以处理掉。对病人而言,把肿瘤控制是关键,所以十二指肠损伤这个并发症可以通过别的学科来协同处理。患者如果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就会让医生不敢把放疗剂量提升,所以疗效就打折扣。放疗既然把它叫“刀”,那就要学外科的思维,要大胆的使用剂量,通过内科、外科系统把并发症处理掉,把肿瘤控制好。
语音时长 01:31

2020-07-17

62450次收听

浸润性导管癌能自愈吗
浸润性导管癌无法自愈,可通过手术治疗、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方法控制病情,延缓生存期。
放射治疗的优势在哪里
放射治疗的优势有放射治疗能量很高,可以把癌细胞直接摧毁掉,可以无孔不入,适应范围非常广,身体很差也能治疗,无痛、无痒、无创,过程安全,损伤小。放射治疗优势从原理上放射线治疗肿瘤是一种射线,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放射线是一种能量聚焦,把癌细胞消灭掉,所以原理就决定了优势很明显。由于它的射线无孔不入,无孔不入,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只要看得见,那么肿瘤射线就到的了,适应范围非常广。第二由于射线的无创对身体和外科相比不用麻醉,也不要开刀,也不出血。对肿瘤的治疗,如果早期局部治疗主要两种手段,一个是放射治疗,一个手术治疗,如果两者来对比优势,有的部位不能手术,像鼻咽部,周围都是骨头进不去,这时候手术做不了的部位,放疗有优势。第二个年纪大耐受不了手术,放疗有优势。第三手术切不干净。第四,肿瘤的位置,转移远期已经没有意义。很多肿瘤手术长期以来效果很差治疗后改善不了。所以放疗和手术相比,无创治疗过程安全,治疗结果损伤小,而且治疗疗效跟手术差异不大。
语音时长 01:53

2020-05-08

63170次收听

大脑半球肿瘤是良性的吗
脑半球肿瘤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脑肿瘤,主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最常见于额叶,其次是顶叶、颞叶和枕叶,它们也可以同时涉及两个叶,当肿瘤增大并压迫脑组织时,可能导致脑疝甚至死亡,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和静脉回流可导致精神症状、感觉障碍、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视野改变等。
黏膜下肌瘤治疗方法有哪些
粘膜下肌瘤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并不严重,建议选择保守治疗通过药物,可以控制肌瘤的生长。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采取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愈。
CA125怎么解释
CA125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它主要针对的是卵巢。这个项目应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连续检测,当不同时期内连续检测结果不断升高,提示癌症的发生;但是不建议用一次的检测结果作为肿瘤发生的诊断,因为在应用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月经周期、子宫肌瘤;此外,肝癌、肺癌等其他癌症也可能会有CA125升高。所以,一般CA125要和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进行癌症的检出,以及预后的判断。
语音时长 01:12

2019-04-18

60336次收听

03:12
甲胎蛋白是什么
甲胎蛋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也是经常检测的标志物。甲胎蛋白在胎儿期高浓度存在,一般四到六个月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出生到一岁以后,就达到正常的成人水平。甲胎蛋白的检测,在妇科主要检测胎儿有无畸形、有无脊柱裂,但更多作为肿瘤的筛查。同时,在体检中有些患者可能肿瘤标志物会稍微高一些,这可能是肝硬化,或者是肝炎造成;肝硬化有甲胎蛋白增高,但是要比肝癌低;如果严重增高,就可能是肝癌的表现。在原发性肝癌中甲胎蛋白会增高,而转移的肝癌不会增高。
02:41
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
甲胎蛋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是胎儿肝脏表达的一种蛋白,在成年以后就不再表达;但是如果又突然重新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甲胎蛋白升高一般是原发性肝癌的表现,转移性肝癌一般不会升高,即肺癌、乳腺癌等转移造成的肝癌,甲胎蛋白并不增高,所以可以作为一种鉴别。甲胎蛋白增高以后,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及时就诊。部分肝炎也可能造成低度的甲胎蛋白升高,肝硬化会有甲胎蛋白升高,如果甲胎蛋白更高,就高度提示肝癌。
肿瘤标志物升高是怎么回事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肿瘤标志物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当我们拿到报告单,发现有一项或者几项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时候,往往会大惊失色,心想是不是得了肿瘤呢?肿瘤标志物升高是怎么回事?
化疗后脸色发黑怎么办
化疗后会出现很多的副作用,比如脸色发黑,双脚麻木、睡不着以及水肿等情况。那么化疗后脸色发黑怎么办?可以去医院用中药调理一下。还有在饮食中要注意,多吃的新鲜的瓜果和蔬菜。接下来通过下面的文章来好好了解下吧。